星兒家長必須明白感覺統合,幫助孩子應付不同的情境需求! | 走出自閉症#2


Hi! 大家好!我是兔媽,今天講的主旨是:
  1. 了解什麽是感覺統合?
  2. 感覺統合圖解,瞬間明白!
  3. 盡快訓練孩童伸手「要」或者「給」。
當孩子患有自閉症,首先需瞭解什麼是感覺統合,以下簡稱感統。

感統其實就是環境中的各種感覺輸入大腦,統合後做出合適的反應以應付不同的情境需求。

所以,如果把各「感覺」加以「統合、統整」的能力越好的話,適應環境、面對不同情境的能力、抗壓受挫的能力、學習能力等也會越好。

我們熟知的「感覺」大概是: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等,另外還有兩個感覺,一個是「前庭覺」,另一個是「本體覺」,再加上「觸覺」,就是感覺統合理論中的三大主要感覺了。

一、觸覺:安定情感和促進認知!

觸覺是最基本的感覺,也是我們感知世界很重要的來源,若具有良好的觸覺區辯能力的話,便能較好地避開危險,當然也能較好地發展認知能力。

透過觸摸周遭的事物,去感受不同的大小、形狀、材質、溫度、軟硬、輕重等,在腦中建立起印象與連結,不斷地增加經驗,促進認知。

此外,觸覺不僅能傳遞情感,好的觸覺經驗也能安定情緒、紓解身心壓力。

→建議家長除了可以幫孩子按摩身體之外,還可以讓孩子接觸更多不同的事物,增加觸覺經驗。

在家中可以給孩子各式各樣的操作型玩具,讓他們在玩的時候能有更多的觸覺輸入。

二、前庭覺:平衡感、空間感、語言表達能力

前庭覺所影響的範圍很廣,視覺動作的協調能力、肌肉張力、維持姿勢的能力,還有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概念等,因為它跟身體移動的速度、方向感知有關,因此,前庭覺若沒有好好健全發展的話,不僅會影響協調能力,影響體育表現之外,工具使用和書寫也可能會比較辛苦。

→前庭覺的刺激可從簡單的有速度的活動中給予,跑步、騎單車、盪鞦韆、溜滑梯、彈跳床、跳繩、在安全的環境下翻滾等,都是不錯的前庭刺激。

三、本體覺:視覺、知覺、空間概念

本體感覺又稱肌肉關節覺,顧名思義的話就是身體感受肌肉、關節、或是骨頭所傳來的感覺,肌肉的收縮快慢與程度、關節的活動等都跟本體覺有關。

給予本體覺的輸入,有助於孩童的情緒穩定,當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何失控在暴走時,建議家長「『抱緊』處理」,因為本體覺與肌肉關節相關,所以會影響到身體的計畫能力、協調能力,像是做事的順序與效率等,如果家長覺得孩子做事拖拉沒效率,或是玩玩具很容易力道控制不好而弄壞,都有可能與本體覺發展有關係。

→若想讓本體覺的發展更好,建議多讓孩子使用肌肉與關節,其實日常生活的活動都需要用到肌肉與關節。

現在孩子活動量、運動量都不夠,所以刺激量不足,因此,球類運動、會使用大肌肉的攀爬,等都是很好的本體覺刺激。

一般來說,孩子發展感覺統合能力的黃金期是在七歲之前,家長可以把握黃金期,讓孩子大腦發展可以更好!結合視覺、聽覺、觸覺和動手操作、感官大能力!

治療原則→家長需要弄懂!👇

感覺統合運動訓練,並非在補強其運動能力的不足,而主要是藉着提高運動的體能和技能的過程中,來培養感覺統合失調兒童更積極、專注的態度,以發展健康的人格。越早治療越好,把握3至5歲治療黃金期,必須反覆治療。改善粗、精細動作之協調能力。使感覺刺激之反應正常化,促進語言發展,促進組織能力,改善增進視線接觸,增進注意力持續度。

以上是家長需要詳細了解的內容。👆

兔媽對自閉症理解的第二個概念:感覺統合

首先我們得配合「治療師方案」及頻繁地做感覺統合,而後才有條件去整合「前庭的對接」以及其他覺平衡。

💥為了將理論簡單化理解→以下的圖像能幫助您快速有效理解感統概念💪🍭🍬




我們可以通過配合治療師方案,「模仿感統室」做密集式家居訓練,有助孩子盡快「腦前庭對接」,然後打開「類似天窗」開始學習。

借鑒兔媽當年做法:

當知道孩子患有自閉症,除了兔媽上集裡提到的訓練用吹泡具訓練孩童用食指食破水泡,接着就是盡快訓練孩童示意伸手「要」的手式,或者「張口形」説「我要」。

具體操作可以是→

當孩子向家長索取食物時,先讓孩童先伸手「要」,或要求他「張口形」説「我要吃」……然後家長需即刻給食物,否則停頓,等候孩子做到才奬賞。即便那一刻孩子是鸚鵡學舌,也要這麽做。當時兔媽的孩子也是連攤開手板都不會,需要頻密操練「給」或者「要」

👉首先訓練孩子嘗試打開手掌:類似攤開手板的樣子,只要孩子有一點做到,立刻犒賞他食物(或者你孩子喜歡的食物或玩具車),抓住任何時機練習。

👉當孩子懂得攤開手然後伸手有意思「要」或懂得「索取」時候,那麽緊接着就「進階」到→訓練孩童「張口形」説「要」。

👉當懂得伸手及張口形的兩個動作都做比較好時,家長需執行「高階」動作指引→引導孩子伸手及張口形「要」能一併完成,當孩童做到,立馬犒賞他,以鼓勵他習慣完成。

👉這個訓練法兔媽用了很長時間,當中頗多挫敗感,故此頻繁操練很重要。日常生活操練可以是:孩童索取食物時,索取玩具、索取巴士模型時、索取他喜歡的東西時→都要求他先伸手「要」的手式,或要求他「張口形」説「我要」。最後合併完成兩項功課。

👉家長需因當時家居環境情況而定「訓練時機」,例如:要上桌吃飯時候,孩子會索抱,那麽家長此刻就訓練他「張口形」説「抱」,然後孩子做到了,方可抱他上桌準備用餐,用餐時也可訓練他。

👉日常生活常運用「時機」,操練「伸手式」索取及「張口形」要,及最終能完成「主動」要的動作。


最後讓我們來複習下本期內容:

  1. 家長培訓→瞭解「感覺統合」理論
  2. 所有訓練都爲了將所有感覺加以統合和統整 (兔媽強烈要求家長弄明白圖解👆)
  3. 盡快訓練孩童索取食物或索抱時要求伸手「要」的手式,或者「張口形」説「要」、「抱」……任何日常生活都要抓住「時機」練習。(做到即時奬賞)

當年兒子2-6歲的黃金訓練時間,皆由兔媽一手訓練。兔媽建議家長訓練方程式是:有方法+需堅持=進步!不管結果怎樣,用心訓練,當訓練純熟後,您會發現孩子驚人的進步!兔媽盡量努力做到大家想要知道的「輸出」。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!

我們下期節目見!謝謝大家!

0 Comments